史料記載:老龍潭沙城中堡西門外,禱雨有應。
【龍潭的水大!大得匯成了小溪,小溪把西堡與中堡隔開,由北向南嘩嘩淌流,人們便在溪流上建了石橋,溝通西、中兩堡。龍潭的水甜!與龍潭不足百步的潭西是一所中學,這里的水卻澀苦,一箭之隔,天壤之別。有龍潭水的滋養,周圍很快成為沙海綠洲,菠菜、韭菜、辣椒,鮮嫩、肥壯,比異地早上市一旬,尤以黃瓜為佳,一尺多長,粗細均勻,頂帶花刺,順溜挺直,入口、脆甜,食之無不稱奇。龍潭的水美!清徹透明,甘美微甜,堿度低,礦物質多,而礦物質正是釀酒過程中促進派糖化發酵的動力。光陰荏苒,十年浩劫到來,龍潭廟被視為“四舊”慘遭橫掃。廟雖倒,可龍潭水卻世代恩惠于民?!?/p>
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、米糠、莖稈等。其中子粒中主要養分含量:粗脂肪3%、粗蛋白8~11%、粗纖維2~3%、淀粉65~70%。
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致相等。高粱糠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0%左右,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.3%,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.5%左右。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含量較少,分別為3.2%及2.2%左右。
綜合利用高粱的籽粒、穗蕘(花序)、穗頸、莖稈,是中國高粱栽培的傳統習慣。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,比如面條、面魚、面卷、煎餅、蒸糕、粘糕等。除食用外,高粱可制淀粉、制糖、釀酒和制酒精等。
酒窖池,距離我們很遠其實又很近的地方。一杯酒香四溢、味道醇正的陳釀老酒,得益于老窖池的功勞。窖池的年代越久遠,越能出美酒佳釀,也越能體現一個白酒品牌的真正價值。 酒窖最怕兩件事:污染和停產。一旦上述情況發生,酒窖里彌足珍貴的天然微生物,就會大大減少,即使再高超的釀酒師也釀不出上乘好酒來,再有名的老字號也得走下神壇。 不少的中國老窖池或毀于戰爭,或污染自滅,或酒廠搬遷毀于一旦。
這個老窖池群已經完全適應了本地環境獨有的細菌、霉菌、酵母菌、放線菌等多種有益的微生物體系。這個體系進行永不停息的系統的微生物生化過程,產生了以已酸乙酯為主體的幾百種呈香口味的物質,釀造出獨特的濃郁窖香,與其他濃香型白酒的風格大不相同。
我們的百年地下酒窖是公司酒文化的重要標志。這里不僅承載著陳年白酒醇厚的窖藏風味,還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釀造文化和厚重的釀酒歷史。我們擁有多個地下酒窖,目前對外開放的是第九號小容器地下酒庫,現已作為企業工業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。
此外,我們地處平原,廣袤的大地上,高粱、玉米等用于釀酒的糧食十分豐富,從而保證了大規模釀造所必須的原材料。
氣候,土壤,水源為這里的釀酒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生態環境,也使得悠悠酒香在這片土地上飄蕩了多年。
河北懷來縣地處我國著名的葡萄產地——懷涿盆地,土地總面積為1793.18平方千米。地貌類型有中山、低山、丘陵、谷地、平川地、灘地等,多樣的土地地貌為發展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和多種經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。
懷來土壤類型呈多樣化,共有6個土類。其中草甸土占地85.93平方千米,占土壤面積的5.09%,主要分布區域為:官廳水庫外廓退水地和桑干河洋兩岸的河漫灘低階地,此類型土壤土壤肥沃,利用率較高,是懷來糧菜高產區。
懷來縣地處中溫帶半干旱區,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。受地理位置、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,氣候具有四季分明、光照充足、雨熱同季、溫差大等特點。
經過人類千百年的生產實踐,釀酒工藝已不再是單純的機械模仿自然界生物的自釀過程。在科技現代化的今天,人們總結前人的經驗利用現代科學不斷完善釀造技術。釀造酒品已經形成了一套專門的學問,稱為釀酒工藝。釀酒工藝有其獨特的釀造方法,每一種酒品與香型都有別具特色的釀造方法。這些方法之間存在著一些普遍的規律,被稱為釀酒工藝的基本原理。
酒精的形成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催化條件。糖份是酒精發酵最重要物質,酶則是酒精發酵必不可少的催化劑。在酶的作用下,單糖被分解成酒精、二氧化碳、其他物質。法國化學家路易斯·帕斯特發現酒精發酵可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進行。
沙城釀酒業歷史悠久,自元朝便是燒鍋星布、缸房林立。至明朝天順年間,已經成為了塞外的產酒勝地。清朝時期,釀酒業達到鼎盛,沙城酒不僅暢銷京畿,蒙漢商隊還經古商道將其遠銷到包頭、庫倫(今蒙古烏蘭巴托)一帶。沙城酒由此遐邇聞名,素有“沙酒飄香三千六”之美譽。
據清光緒《懷來縣志》載,康熙三十五年( 1696年)秋,御駕西巡經懷來,見沙城到處“ 燒鍋流珠、酒香四溢”,命取嘗之,贊曰“酒甚佳”。酩酊之下,乃賜名“ 沙城沙酒”,亟命侍衛馳進太后,沙城酒由此得名,歲歲朝貢。從此,“京都人盛稱沙酒云”。